昆明市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异地搬迁重建项目
昆明市五华区垃圾焚烧发电厂异地搬迁重建项目选址于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凹村。拟建项目日处理22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81.125万吨,项目服务范围为五华区及周边。本项目主要由生产及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等内容组成,包括新建垃圾接收、贮存、焚烧系统、烟气处理系统、垃圾热能利用系统等。拟采用3台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的机械炉排炉焚烧炉,工程拟安装三台炉中温中压锅炉以及配套安装2台25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年运行时间≥8000小时,年发电量9600万kWh。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有垃圾渗滤液、卸料平台冲洗水、锅炉产生的浓水、除盐装置产生的浓水和反冲洗水、生活污水;废气主要为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含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氯化氢、氟化氢、重金属、颗粒物、二噁英类等大气污染物的烟气,以及垃圾储运系统、渗滤液处理站等产生的恶臭。运营期产生的废气经处理后,均能达标排放。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1、废气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气主要为垃圾焚烧系统产生的烟气,垃圾储运系统、渗滤液处理站等产生的恶臭,以及飞灰固化车间产生的无组织粉尘。产生的有组织废气污染物有:SO2、NOx、烟尘、HCl、CO、重金属、二噁英类等。无组织排放的废气有NH3、H2S、甲硫醇等。
2、废水
①地表水
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是垃圾渗滤液、车辆及地面冲洗废水、锅炉产生的浓水、除盐装置产生的浓水和反冲洗水,以及职工生活污水等。此外,在循环冷却水系统会产生大量的循环冷却水排污水,在废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浓缩液。
②地下水
根据工程分析,拟建项目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堆放于垃圾贮坑、渗滤液处理站和生活污水处理站等处的废水防渗设施出现故障,废水可能会渗透到地下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据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区域内,需要重点防渗的区域包括:垃圾池、卸料平台、渗滤液处理站、飞灰固化车间、氨罐区、点火油库等。
3、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发电机组、冷却塔、泵类及其它配套设施,噪声源强在75-100dB(A)之间。
4、固废
本项目运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有焚烧炉炉渣、飞灰、污水处理站污泥、废布袋、废机油、废金属,以及生活垃圾等。
5、环境风险
项目运营期存在的环境风险主要为:烟气处理系统事故排放、氨水储罐泄露、恶臭泄露以及垃圾渗滤液的渗漏等几个方面。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环境空气
项目对焚烧炉产生烟气收集后经过余热锅炉并入烟气净化系统,烟气净化采用“SNCR(炉内)+半干法脱酸+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袋式除尘”的处理工艺,并采用“3T+E”焚烧工艺,经净化达标后废气通过120m高三筒集束式排气筒排入大气。。
(2)水环境
项目厂区内排水系统设计为“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体制。生产废水中垃圾渗滤液、卸料平台冲洗废水以及生活污水进入项目渗滤液处理站,采用“预处理+厌氧UASB+MBR+纳滤/反渗透”处理工艺处理后浓水回用于石灰石制浆和回喷垃圾仓,再生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池作为补充水。为防止项目对区域内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对于项目区域内重点防渗区,本项目要求采取防渗措施后,区域内防渗等级不大于1.0×10-12cm/s;对于一般防渗区,鉴于厂区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因此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层的防渗性能。项目循环系统的排放的清净下水部分回用,部分经清净下水排放口外排厂外管网,最终进入大营河。
(3)噪声
选用低噪设备,合理布置,加强厂区绿化,减少噪声对外界的影响。
(4)固废
本项目产生的炉渣,外售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经固化后进行检测,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要求后,可以进入西郊垃圾卫生填埋场处置。(5)环境风险针对存在的环境风险,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发生后须采取的救援措施、并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可将本项目环境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发生风险事故也能立即进行救援,以保障项目周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保护环境。
公众参与情况:
本项目为迁建项目环评,故采用了针对团体和个人发放调查问卷、敏感点信息公示、网站信息公示以及敏感点召开座谈会的方式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工作。其中,共计发放个人调查表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为100%。个人中56人明确表示同意项目建设,3人表示反对项目建设。后经现场回访沟通后,持反对意见的受调查者仍然翻地项目建设。共计发放团体调查表7份,回收7份,回收率为100%。团体调查中7家受调查团体均明确表示支持本项目的建设。项目在敏感点公示和网站一次、二次公示期间,均未收到针对本项目建设的反对意见。
(二)怒江州六库至兰坪公路工程
拟改扩建公路主线总长130.247km,均按二级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40~60km/h,路基宽度8.5m~12.0m;连接线长6.368km,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8.5m。全线共设置桥梁21466m/151座,涵洞(通道)454道。全线共布置隧道13938m/9座。工程总占地681.60hm2,挖方1421.41万m3,回填方634.32万m3,弃方789.16万m3。工程计划于2018年1月开工,2020年12月完工。
项目主要环境影响:
(1)地表水影响:施工场地生产废水、混凝土拌和场含SS的碱性废水等直接排放,将会导致水体的泥沙、石油类等污染物含量增加。项目建成营运后,路、桥面污染物随路面径流进入附近水体造成污染,总体上影响轻微。项目服务设施污水产生量为193.7t/d。
(2)地下水环境:隧道施工期影响半径为230~712m,隧道施工最大涌水量为1216~46116m3/d;笔锋山隧道进出口附近均有温泉出露,两处温泉均未开发利用,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可能导致两处温泉出现水量减少甚至断流;公路施工过程中可能对沿线部分居民取水点产生影响。运营期公路沿线服务设施总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
(3)环境空气:施工期主要问题是TSP污染;营运期NO2日均浓度、高峰小时浓度在10m外均满足评价标准;隧道口外村庄环境空气质量受影响轻微。
(4)声环境:施工期昼间多种施工机械同时作业,噪声在距源70m以外可符合标准要求;夜间在300m以外可符合标准要求;营运近期敏感点均达标,中期和远期不超标的敏感点分别为77处和74处。
(5)生态影响:公路占用自然植被以次生性的干热灌丛为主,区域植被类型组成及分布格局不会因本公路建设发生改变;公路建设对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较小;工程未占用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公路建设不会降低区域野生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工程建设主要对保护动物造成惊扰,而猛禽类在沿线广泛分布,基本不受拟建项目影响;拟建项目工程占地以林地为主,工程永久和临时占地不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工程沿线涉及占用国家II级保护植物云南榧木2株、红椿2株。
项目预防及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生态影响:建议对工程占用保护植物进行就近移栽保护;对于公路占用省级生态公益林路段建议路段优化;对水土保持方案拟设的弃渣场进行优化。
(2)水环境:项目服务区采用二级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污水处理,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隧道管理所和养护工区采用地埋式改进型化粪池进行污水处理,出水用于绿化灌溉,不外排;全线跨水桥梁两侧设置加强型防撞墩;跨越金坪河水体的4座桥梁各设置事故沉淀池1座;保护区进出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公路起点临怒江一侧增设护栏及防撞墩。
(3)声环境:距离公路较近的几处敏感点中远期存在轻微超标的可能,对于中期超标且产生严重影响的敏感点,采取设置限速标志和安装双层窗,并对远期可能超标的敏感点加强跟踪监测;路中心线两侧10m范围内临路第一排不宜规划未采取降噪措施的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声敏感建筑;
(4)环境空气:拌和站应选在空旷地带,并随时洒水防止扬尘;粉状材料应罐装或袋装,运至拌和站应尽快与粘土混合,减少堆放时间;堆放时应采取防风防雨措施;运输禁止超载,装料高度不得超过车厢板,并加盖篷布。
(5)地下水:笔锋山隧道和凤凰隧道下一步需做水文地质勘察工作;预留专项资金用于沿线居民生活用水受工程影响的补偿。
(6)固体废物:施工期在施工营场地建立临时堆放点并定期清除垃圾,弃渣运至弃渣场弃置;营运期采取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化管理,并定期运至集镇的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
公众参与情况:拟改扩建公路沿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普通居民、受影响居民都积极拥护本项目的建设,并要求尽快开工建设。被调查人员全部都认为本项目有利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多数被调查者同意本项目的建设征用部分土地、拆迁部分住房,并有条件服从安置,部分被调查者对征地拆迁政策不了解,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自己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噪声和灰尘、扬尘的问题,提出以公路降噪、及洒水除尘的措施来减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