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周报】全国海绵城市进展(1.8~1.14)
目前,宁夏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青铜峡、灵武7个设市城市已经编制完成专项规划,明确了到2020年和2030年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其中固原市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2016年至2018年三年试点期计划完成海绵城市建设2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9.7%;2018年以后为拓展期。银川市规划到2020年完成海绵城市建设37.16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2.1%;石嘴山规划建设2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20.4%;中卫市规划建设17.64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55.1%。自治区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夏严重缺水,建设海绵城市将让城市变身成“超级海绵”,下雨时吸水,干旱时再把吸收的水“吐”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使水源得以涵养,生态得以循环。
【大连】金普新区加速推进“海绵城市”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加速度”,金普新区立足“多规合一”,编制专项规划,顶层设计。根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削减率、峰值径流系数等指标要求,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评估、筛选,确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清单;新建项目严格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法系统推进,既有项目海绵性改造结合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同步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统筹推进,并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其中老城区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同时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大力推进海绵型建筑和海绵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萍乡】以海绵城市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改善
萍乡市围绕“建设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这一总体目标,以规章制度为引领,以模式创新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注重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完工项目121个,完工面积达26.511平方公里,城市水生态系统得到重塑,玉湖、萍水湖等重点项目开始发挥作用,城区主次干道和小街小巷海绵化改造全面推行,“逢雨必涝、内陆看海”顽疾得到改善,正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在2016年度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考评中再次名列第一。目前,萍乡市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已进入最后冲刺扫尾阶段,海绵城市监测平台已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监测评估显示,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发生了明显变化,2016年9月以来,试点区内84个积水点未出现内涝预警,“城市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鹤壁】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召开
1月9日上午,鹤壁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在市人民会堂召开,听取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市委书记范修芳出席会议并讲话,代市长郭浩参加。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英超,副市长刘文彪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已经到了最关键时期,要以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精神抓好各项建设,当前要围绕迎接国家验收考核,集中全力攻坚突破。要对标要求、明确任务。认真对照试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做好协调配合,倒排时间工期,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要抓住重点、综合施策。重点抓好水系工程、回水分区等项目建设,统筹处理好试点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的关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加快推进。要加强督导、强化责任。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和追究,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确保按照规定时间和要求完成工作。
【合肥】将打造海绵城市 构建生态合肥
2018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建设生态合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对此,合肥市人大代表、合肥市政协主席杨思松建议,合肥市能通过各方面入手打造“海绵城市”。对于“海绵城市”,杨思松做过深入研究,“海绵城市的下水管道并不是安装在路牙底下,而是安装在绿化带里。地表水要想进入下水管道,必须先经过绿化带进行一次过滤,水渗入后进入湿地,净化后再进入河流。这些其实都不需要花多少钱。”例如“海绵城市”建的新房屋会在房顶上铺一层草皮,“这些花费也不大,下雨后,雨水进入草皮,从门边的管道流入,进入小区的净化水池,然后再进入下水道,水质就好得多了。”杨思松认为,对于合肥来说,“海绵城市”既容易做又花钱少,可以为建设生态合肥贡献力量。
【承德】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
日前,《承德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 正式出台,规划指出,承德将发挥自然山水优势,因地制宜进行海绵城市建设。按照规划,承德老城区、新城区将分别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采用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的绿灰结合系统有效控制径流总量,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能力,最终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总体思路。承德在识别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本底条件的基础上,研究海绵城市建设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规划区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同时,通过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本底条件,构建“一核、两带、多点”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一核”指城市功能组团中以生态林地组成的绿核基质;“两带”指武烈河和滦河及其沿线绿带组成的两条海绵生态蓝绿廊道;“多点”指打造中心城区内山地公园、湿地公园、避暑山庄和双峰寺水库的海绵板块。
【枣庄】城市设施日趋完善
近年来,枣庄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工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城市设施日趋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和承载力明显提升。2017年,开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36个,新建改造水气热污等各类市政地下管网207公里,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07万平方米,开工城市地下综合管廊9.46公里,建设海绵城市面积10.2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成果丰硕,城市宜居宜业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市累计开工各类海绵城市建设项目46个、规模约14平方公里,累计新增海绵城市面积10.2平方公里,海绵效果区域性显现。
原标题:【海绵周报】全国海绵城市进展(1.8~1.14)